本篇文章2819字,读完约7分钟
说到同济路,宝山人应该没有不知道的。 这是同济大学当年在吴淞定居的证据。 但是,如果能详细了解同济大学的兴学历史,很少宝山人知道吴淞校区在哪里,没有人描绘当年校园的容貌。
那么,曾经在吴淞地区定居的同济到底怎么样,为什么吴淞开口语境在抗战胜利后不能继续写前缘,宝山的子孙大多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细节呢? 今天的小编讲述同济大学尘封的过去,用三维模型揭露在战火中平地的吴淞同济学校的身影。
同济医工学堂迁至宝山县吴淞镇
同济,通过传授医术创办学校。 1900年,被上海人绰号为“大宝老师”的德国人宝隆在凤阳路设立了同济医院,医院免费救助了轻视疾病的穷人。 7年后,医院成立了德语医学堂,培养中国医生,在复兴中路、陕西南路购买土地,邀请德国建筑师设计新校区。 学校积极扩大教育行业,不久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
在岁月流逝、大动乱的时代,一切都是小蝾螈,学堂的命运也一样。 战斗的车马混战,虽然没有为软弱的旧中国挽回一点面子,但让上海租界的协约国列强闻到了重新分割的好处的好契机。 民国6年( 1917年),法国租界借祖国取得势头之际,同济德语医工学堂骄傲地宣布,涉嫌利用学校机器制造武器,必须马上解散,教师和学生当天离开学校。
除了罪恶,为什么患处没有辞? 但是在很多人的情况下,德国人也没办法,只好关闭张学校,很多学生该怎么办? 社会各界紧急致电北洋政府教育部,教育部立即联系安排,除医学预科在宝隆医院附近租房学习外,迁往宝山县吴淞镇,租用吴淞中国公学、吴淞海军校舍继续授课,并由中国人董事会接手,教育 同年12月,学校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科学校,正式开启吴淞20年的青涩岁月。
(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济医工专科学校)
1917年,租吴淞中国公校舍,门前的校牌是“同济医工学校”。
那时的吴淞是本土民族进步者自勉不息的热土。 同济吴淞一口气干了三件大事:修建校舍,更名学校,扩大教务。
新建同济校舍
建立有远大志向,谋求显著快速发展的学校,租别人的校舍绝非长久之计。 民国8年( 1919年),由教育部供资,学校在吴淞买地150亩修建校舍,修建吴淞站至学校的马来西亚路,取名“同济南路”,路线为“l”形,长852米。 另外,开辟了同济学校南湾到三官堂(今宝杨路)的台阶,长2296米,被命名为“同济北路”,南北二手开通了通往宝山县吴淞的交通要道。
1936年吴淞区图同济大学
比较宝山的现状图和1936年的吴淞区地图,发现新校舍位于现在同济路的西边、水产路的南边、上钢五厂(现宝武集团上海五钢有限企业)的一号门和二号门之间。
三年后,新校舍陆续开放了。 根据《同济大学史》,“吴淞新校舍于1924年春天全部建成……校园内有宏伟壮丽的罗马式大礼堂,有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不仅建设了高雅实用的德国教师住宅,还建设了喷泉池、草坪,环境优美,
关于这个环境有多美,我们以照片为证据。
民国22年( 1933年)国立同济大学校舍全景照片
大礼堂及工科礼堂( 1924 )
工科宿舍( 1924 )
实习工厂( 1924 )
图书馆( 1934 )
国立同济大学校门( 1927年)
黑白的旧照片够不着? 我们与专业的建筑设计团队合作,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的数据资料和历史照片,获得了大部分建筑的空间尺寸和立面风格。 由于资料有限和实物不足,建筑师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结合同济现有主教学楼建筑和复兴路校区建筑的形状和吴淞同期其他中国德式建筑的立面细节和颜色,对吴淞同济的建筑恢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性再设计,吴淞同济历史建筑的完整再现 其次是大浪还原的校园场景图和三维视频↓
校门的景色
大礼堂的景色
大礼堂和喷水池正景
操场、实习工厂和第一宿舍
图书馆的风景
操场和生理解剖馆和女子宿舍
教师宿舍一景
注:视频的背景音乐是同济老校歌
罗马式大礼堂、实习工厂、图书馆、生理楼、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喷水池、大草坪……这个场面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大气大震撼!
国立同济大学的名称变更
在吴淞,同济仅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专科学校到国立大学的教务升级。 这方面学校的医工学科特征显着,毕业生的技术能力受到社会的肯定,各方面都要求贤若渴。 另一方面,因为在学校被严格教育、重视实践性教育之前就受到各界的普遍称赞。 学校于1924年5月20日正式更名为国立同济医工大学( 5月20日为学校庆日)。 。 另外,由于综合实力一点点,具备从专科学校向大学转换的条件,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
继续开展教务
以同济医科兴家,但不限于医学教育。 作为有德国背景的教育机构,同济从继承德国大学以前就流传下来,积极引进德国先进的现代化工业技术和教育人才,增设工科,在吴淞迅速开展文学院、理工科,到1937年医学、工、文、理四大
国立同济大学吴淞校区在战火中被破坏
在中外各方支持下,学校在吴淞顺利扎根,迅速发展卓有成效。 遗憾的是,从1917年到1937年的20年间,在旧中国动乱时期,学校避免了法国兑换,努力在吴淞的快速发展院系培养人才,但最终在日假狼烟战争、同济的吴淞时代,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命运和世界历史
1932年,在上海“一·; 在“二事变”中,国立同济大学吴淞校区在日本飞机上被炸毁,同济师生必须转移上课,修复后也返校继续就学。 但是,5年后战火进一步扩大,中华的半壁河山扩大了。 1937年8月,“沪之战”失败,国立同济大学未等到新学期开学就陆续被日本飞机轰炸,校园几乎被破坏。 全校师生在校长翁龙的带领下,继承了“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被迫走上了三年的流浪、六易学校所在地漫长的西迁之路。 学校辗转于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到达四川省宜宾李庄古镇继续授课6年,撰写了伟大的《抗战同济西迁》史,成为世界教育史的奇迹。
同济大学回上海
时隔9年,学校在1946年复员的上海,得到校长徐诵明多方的联系,终于实行了原华德中学、原德国医学院(大部分)、原工部局西童学校、原日本中学、日本第七国民学校、原江湾博物馆、江湾图书馆、元宝隆医院等校舍, 另外,学校出租了数栋房屋作为教职员宿舍。 同济斜渡上海市区,成为分散在10所以上的大学。 之后,学校在1952年全国本科调整后,聚集在四平路的工学部,形成了现在的四平校区。
为什么整个学校不考虑回吴淞? 根据很多人要求证明,大致有以下四个理由。
元吴淞校舍在日军轰炸中完全被毁,短期内无法满足师生返回上海的指控。
第二,交通受阻,作为上海市区通往吴淞的第一通道,从班沪铁路蕲藻滨站到炮台的线路在1938年被日军彻底拆除,战后也没有及时修复。
三是地区战乱的荒废。 在1932年·第二次事变和1937年的渚沪会战期间,渚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发生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战火中受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只有一部分地区勉强恢复,无法恢复,发展成贫民窟的地方也不少。
四是市区房地产资源比较丰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市区租界归还给了国民政府。 学校除了收回原来的所有资产外,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借用、租赁等各种方式筹措部分不动产,基本满足各学院复员的诉求。
基于上述各种理由,同济大学与吴淞在途中挥手告别...
同济路——同济大学的宝山印
吴淞校园尘埃落定,但吴淞为同济大学开辟的道路一直在努力成长,继续静静地为上海建设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国27年( 1938年)同济南路改道,南端西移与同济北路直线对接,原东西向链路改称同济支路,南北向链路现称为同泰北路。 1951年整个道路改建为沥青路面。 1958年为了建设上海第五钢铁厂,从淞兴路到水产公路东侧建设了平行的新路。 1976年这条公路两条路翻成了一条。 从1978年到1979年,根据宝钢的建设需要,水产路延伸到了道路河段。 1980年10月,正式命名为同济路。
时光流逝,岁月流逝,20年的奋斗,9年的流浪,昔日的校舍已经灰飞烟灭,在高楼林立下,只有那张“同济路”的路牌还站在那里,默默地举着子孙:国家成千上万,有国家。 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不受外国强权的凌辱,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成为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有些照片来自网上。 如果上述复印件含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宝山区计划资源局办公室56105740,尽快调整。
原标题:“你知道原同济大学吴淞校区在哪里吗? 老宝山的人知道的很少!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