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48字,读完约9分钟

谢妮可和她的父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拍了一张照片。(来源: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

张和他的妈妈在长城拍了一张照片。(张照片)

萧军毕业时和他父亲拍了一张照片。(小军为图)

节选自新版《二十四孝》(照片来源:Hangzhou.com)

坐高速列车时,我就像个孩子,喝着拿铁,感觉像个“烧焦的锅”。我在王府井愉快地购物,不能忘记我家乡的小麦种子。最近,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张在《妈妈来北京》一文中写了一些关于和妈妈相处的小事情,并上传到网上。许多网民将它们评为“年度眼泪散文”,认为它们“触及了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同样,一家澳大利亚新闻媒体上个月采访了几位在澳大利亚工作的海外华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孝顺父母,比如为父母养老存钱,大学毕业后给父母零花钱。这种“中国孝道”让许多澳大利亚网民感到惊讶。

孝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以新“24孝”为代表的中国孝道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生活准则。专家表示,在西方负罪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孝道在中国的文化价值需要重新审视。随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传统孝文化需要进一步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扬。

“孝”的文化心理影响至今。

在《母亲来京》一文中,张讲述了现代社会进程中母子良性互动的小故事。在采访中,他还告诉边肖,他不识字的母亲最近迷上了看电视剧,所以他用电脑搜索并教她如何暂停和开始,“如果你想看,按空网格键,如果你不想看,再按一次。”

尽管许多网民称赞他是个孝子,但张经常反省自己:“受教育与时代差距的限制,他的孩子对父母传统甚至落后的知识表现出的优越感和不耐烦,实际上伤害了老人的心。"

至于现代化对老一代人的影响,一些评论家写道:“这样的母亲正在来到这个城市。她不知所措。她非常小心。这是一种与时代脱节带来的认知和失重。当中国从农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时,它已经走过了几百年应该走过的道路。”张努力想弥补这种“失重状态”。

上班后,张一直坚持给父母零花钱,但存钱和理解孩子已经成为母亲的习惯。母亲仍然很难适应北京的生活水平。作为一个儿子,他只能用耐心的陪伴和家庭沟通来慢慢抚平这个“时代的皱纹”和“努力让她开心”张对说道。

时代在变。幸运的是,许多中国孩子和他们父母之间的亲属关系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家庭伦理,如“孝敬父子,礼待兄弟,恩待父母”,仍然是中国家庭的生活准则。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王岳川告诉边肖,“孝”的文化心理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成为东方人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

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军现在和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因为他的工作需要上夜班,所以他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午饭。他坦率地说,他不知道在晚餐时该说些什么,会有一次“充分的交谈”,但一段时间后,他对父母的工作生活和想法有了更好的了解。

虽然他的父母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但小军意识到他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他每月为父母留出一部分工资。在父母生日那天,他买了电子阅读器和智能手机作为礼物,教他们如何使用它们。他还利用职前假期和父母一起旅行了两周。

"花钱的数量是第二位的,心脏是最重要的."萧军说,对父母和长辈的孝顺应该从小就做。“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现在我们需要让他们融入我们的世界,比如教他们使用微信、自拍和网上购物。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目标和核心都将保持不变。这就是把我们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两个圈子融合在一起,创造更多的共同语言,减少两代人之间的差距。”

中国孝道:新时代实践的新孝道

作为孩子,许多海外华人也深受“中国孝道”的影响。中国人谢妮可现在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工作,她每月会给父母600美元来支付他们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费用,比如水电费。谢妮可说:“我的父母为我在澳大利亚学习和定居付出了很多。现在我想尽可能让他们的生活更轻松。我认为这完全正确。”

“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是中国人自古至今所奉行的孝道的基本内容。孝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人际关系准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杜鹏教授告诉边肖,孝文化伴随着养老问题。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没有能力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所以他们要求他们的家庭成员承担责任,并上升到道德约束的高度。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孝道现在注重精神慰藉。

中国孝道:新时代实践的新孝道

西方社会大多是“自私的孝道”

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了一些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事迹,如“为父母养老存钱”和“给父母零花钱”,引发了该地区的激烈讨论。

一名澳大利亚网民说:“这些孩子是非常负责任的一代,他们回报了父母的牺牲。然而,许多澳大利亚父母都很自私。他们只想要“美好时光”,让他们的孩子早点离开家。然而,中国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互帮助。有多少澳大利亚人能从中国文化中学习?”

对一些外国人来说,有中国特色的“孝”字还是一个新事物。

斯塔利亚是在德国学习的希腊人。当边肖问她关于孝的问题时,她第一反应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这个词。她的同学还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中国的孝文化传统。交流结束后,斯塔利亚说:“虽然希腊没有孝的概念,但它有一种类似于尊重父母的文化。在中国,它不具备孝道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当然,孝文化存在于西方,但还不够普遍。“相对而言,西方国家在养老方面更社会化,而中国家庭成员在赡养父母方面承受的压力更大。”杜鹏说,当他在国外访问时,他有一个澳大利亚朋友,他每个周末都回家和他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一起吃饭聊天。

莎拉正在一所美国大学做研究。她告诉边肖,一些美国人孝顺父母,但这不是美国文化的主流。

来自荷兰的马克现在在北京工作。他告诉边肖,虽然他从未听说过“孝”这个词,但他认为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好习惯。他笑着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将来会尊重我,这样当我老了,我就不用一个人生活了。”

湖北工程大学中国孝道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王平将孝道分为“利他孝道”和“利己孝道”。他告诉边肖,“在中国,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生活得更好,他们的孩子希望他们的父母晚年生活得幸福。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利他的孝道,这是基于血缘关系和伦理使命,不需要回报。在西方文化中,与“孝”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包括虔诚、感恩等。这种“西方孝道”大多是基于市场导向的规则和“自私自利的孝道”来履行法律义务的。

中国孝道:新时代实践的新孝道

"中国和西方的家庭观念也有差异."王平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和亲属关系。他们以家庭为核心,一层一层地扩大,在家庭、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基于人情的密切关系。家是人们精神家园的起源。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这种关系很松散,所以家庭观念不强。

中国孝道:新时代实践的新孝道

在新时代践行新孝道

我经常带我的爱人和孩子回家,教我的父母如何上网,带我的父母去旅行或重游故地……这是5年前正式发布的新版“24孝道”行动标准。如今,许多标准已经成为中国人尊敬父母的自觉行为。

新的孝道标准是相对于以元代郭巨经编撰的《二十四孝》为代表的传统孝道而言的。许多学者认为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例如,钱穆从本质上把中国文化视为“孝文化”,梁漱溟把“孝”视为中国文化的第十三个特征,把具有民族文化身份的“孝”视为“中国文化之根”。

王岳川说,孝的文化价值需要重新审视。"我坚持认为孝文化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王岳川说,古代中国人强调生活应该从一个小地方开始,所以孝顺对古代中国人来说不是什么大事。新的“24孝”行动标准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思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当代实践。

随着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经济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孝道观也在发生变化。王平预言,老年人的孝道需求将逐渐脱离基本的生理范畴,走向“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和“晚年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王平建议从挖掘、扬弃和改造中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传统孝道。首先,人们应该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时代的孝道资源。第二,我们应该抛弃“父母在,不要远行”和“埋葬孩子,服务母亲”这样愚蠢的孝道。我们要弘扬“天下为公,不独亲”的传统孝道和其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传统孝道。最后,在向父母传承孝道美德的基础上,将父权制的传承转化为前代振兴中华的传承,使孝道成为人们心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化基因”。

中国孝道:新时代实践的新孝道

“我们应该把孝道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使人们能够理解、倾听和学习,并在整个社会形成代代相传的仁爱氛围。”王平说道。

《明星海外版》(2017年12月18日,05版)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中国孝道:新时代实践的新孝道

地址:http://www.0ccn.com//flbxw/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