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8字,读完约4分钟
江苏省射阳县临海农场的一名员工徐世中,在“三夏”旺季时站在田里,看上去平静而镇定。金色的麦浪中,小麦收割机隆隆作响。“没有一个收割机不需要使用农业机械,也不怕晚上累。在后台,智能小麦生产系统将只设置程序。我管理的2500亩土地可以比往年提前一天收割。”
徐世中说,智能小麦生产系统是农业和农村部的十大领先技术之一——北斗导航支持的智能小麦生产技术。这项领先技术由南京农业大学牵头,主要包括北斗导航支持的无人小麦播种和收获技术、无人机支持的精准小麦施肥和农药喷洒技术以及物联网支持的智能小麦灌溉技术。
"智能小麦让农业变得更聪明。"江苏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总经理黄表示:“通过这项技术的实施,今年小麦生产将实现精确播种、施肥、施药、灌溉、收获,节约成本,取得良好效果。每亩增产5%,每亩成本增加100多元。”
南京农业大学智能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田永超表示,智能小麦种植技术已经应用了北斗导航、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到小麦栽培、种植、管理和收获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从粗放到精确、从机械到智能、从人工到无人的生产作业。
这种智能农业技术的“聪明”在哪里?
首先是农业信息的三维感知。过去,农业主要是基于老手的经验。现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野外物联网设备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天眼地网”,获取定量、全面、立体的农业数据。
有了这些数据,如何确定种子、肥料、水和药物的施用量?田永超说,农民主要根据经验施用化肥和喷洒化学品。现在,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信息、品种特征、植物生长等,为种子、肥料、水和药物开出“药方”。
“以我们的农场为例。土壤肥力因地而异。播种时,它不会被均衡。相反,它将按照智能小麦种植系统的规定精确播种。”黄的介绍。
有了数字“药方”,如何实施呢?关键是发展智能农业机械设备,整合农业机械、农学和信息技术。阿贝尔·塔马塔的“铁疙瘩”都装了“活头”。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张文一表示,目前,立体测苗诊断技术、无人驾驶飞行器支持的作物精准喷洒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灌溉技术等单项技术正在成熟,并已在全国主要小麦种植区示范应用。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它有望在近几年得到应用。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野表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驱动型转变,迫切需要选择和示范一批引领农业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形成一批贯穿农业生产生活全过程的优质绿色增效技术体系。“我们不仅要确保目前生产足够的粮食,还要为未来粮食的持续供应和优质生产创造‘动力源’。”
自2018年以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储粮”战略。每年组织开展10项龙头技术集成示范活动,重点确立绿色优质农业发展的技术导向,推动重要成果快速集成转化,汇聚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示范推广力量。活动实施以来,筛选和示范了小麦节水保质、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容器循环水绿色生态栽培、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等一批领先的重大技术。为新时期产学研结合和重要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探索了新的模式。
张野表示,今年的工作重点是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推进主导技术的集成、实用和简化,打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新型农业管理主体(小农户)”的连锁技术推广渠道,实现科技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冯华,《星报》编辑)
《明星》(第19版,2020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