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3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9日,12月9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腹地。伊利捷能与中广核太阳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200兆瓦光伏电站实现了并网发电。至此,伊利杰在沙漠中建设的生态光伏电站规模已达到710兆瓦,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地面光伏电站,也是国家能源局倡导的工业扶贫模式,其独创的“车载发电、板下养殖、板下种植”的立体循环发电模式。
同一天,距库布齐数千里的天津滨海新区伊利梦冲生态园也进入了紧张的收尾阶段,将于新年投入运营,成为天津生态园的标志性建筑。
12月3日,由于伊利捷能的公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公司行为紧密相连。同一天,伊利捷能披露,计划通过发行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和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伊利集团、中央企业扶贫投资基金、万达劲旅、民丰资本、康佳投资、均瑶集团和伊利控股持有的伊利生态100%股权。未来,伊利捷能将从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发展成为一家生态产业服务提供商,充分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和成果,引进和运营绿色产业,形成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商业盈利模式。
据伊利捷能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控股股东伊利集团从事生态文明建设已有31年,形成了两个主要业务板块:以土地绿化和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伊利生态和以生态修复成果开展绿色产业投资和运营的伊利捷能。通过“生态修复、土地增值、绿色产业引进+扶贫”,二者形成了生态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双向赋权,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短期生态效益、中期土地效益和长期绿色产业效益”的回报机制。从实践结果来看,伊犁生态闭环循环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生态环境治理融资难、回报慢的问题,而且将生态环保产业从政府“买单”转变为“鱼与熊掌兼得”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伊犁生态拥有将沙漠变为工业用地的核心生态修复技术,是伊犁捷能的廉价工业用地。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伊利捷能依托伊利生态修复成果,充分利用当地产业优势目录,吸引投资,发展绿色产业。目前,占伊利捷能主营业务近90%的循环经济产业和生态光伏发电都与此相关。
由于伊犁以生态恢复为切入点,始终贯穿行业扶贫,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库布齐沙漠伊犁捷能光伏电站为例。从我国第一座获批治沙的110兆瓦生态循环光伏电站建成,到目前710兆瓦的整体运行,已先后成为内蒙古“林光互补”综合治沙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部“沙漠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伊利始终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和工业扶贫。伊利库布齐生态光伏商店的站长田俊廷说:“这个电站因此获得了很好的经济附加值。”「透过光伏板的建造,鸡只和绵羊等家禽可以自由地在板间饲养,而沙生植物则种植在板下。光伏板覆盖了风和树荫,促进了植物生长,并为牲畜提供了庇护。牲畜粪便是改良土壤的有机肥料。”其中,伊利生态负责土地恢复和种植。田俊庭表示,为了该电站的生态恢复,伊利生态首先在电站规划区周围植树种草,形成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2.6公里的防风绿化带,然后根据光伏电站建设过程逐步实施土壤恢复,并通过种植耐寒耐旱植物逐步改良土壤。当光伏电站完成工业循环后,光伏板下的沙子也得到改善。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伊犁生态园是伊犁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恢复土地价值的优质代表。12月6日,记者在这里看到,虽然生态园还没有完全投入运营,但还是有很多当地人来生态园休闲。目前,与生态园配套的绿园已成为人们散步、跑步、练太极、摇空竹的好去处。天津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们赞不绝口。
可以说,伊利生态园的精灵公园让业内人士惊呼“颠覆了行业的商业盈利模式”。它有三个“突破”:首先,它打破了政府规划和建设花园的常规模式。第二,打破政府的ppp模式,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第三,打破城建企业的bot模式,实施boo模式。“伊利生态就是这样运作的,这无疑成为了一种竞争优势。一般的房地产或生态企业根本不敢尝试,”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最初位于盐碱地。伊利集团运用了30年的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将这片“荒地”彻底修复,使之成为“生态宝地”——从退化的土地变成城市土地,然后利用伊利的生物多样性技术,在地块上营造出可爱的宠物仙境和生态人居,使天津滨海新区呈现出全新的绿色生态文化景观。
库布齐与天津滨海新区通过伊利科技和模式实现了跨时间的空联动,这实际上是伊利杰努力打造大生态背后的商业逻辑,也成为伊利杰实现塑造伊利杰环保掌门人企业目标的利器。(作者奕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