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3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工人和肯尼亚工人在AVIC的奈洛比工厂组装卡车。(华尔街日报网站)
美国媒体12月3日报道称,寻求低成本的中国中型制造商不顾重重困难和障碍,穿越海洋,在非洲大陆投资建厂,给非洲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27日报道,2014年,一家中型中国制药公司开始研究在埃塞俄比亚建厂的可行性。同年,规模是其20倍的西方公司葛兰素史克也在探索此事的可能性。两年后,已经做了许多可行性研究的葛兰素史克公司决定暂停在埃塞俄比亚的投资,因为埃塞俄比亚的市场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低。与此同时,仁福制药集团在埃塞俄比亚的新工厂已经破土动工。
报道称,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被吸引到非洲市场。一份关于大型麦肯锡研究项目的报告给出了新的数据:非洲大陆目前有1万多家中国企业,而10年前只有2500家。这种“非洲投资热”是由一群中等规模的中国企业推动的。一方面,这些企业需要足够大才能出国;另一方面,它们需要小到足以为非洲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当大的增长机会。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里,中国企业在非洲总共投资了340亿美元,在非洲雇佣了数百万当地雇员。令人惊讶的是,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称,非洲90%的中国公司是私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在这些私营企业中,非洲雇员的比例高达92%,非洲经理层雇员的比例为47%。相比之下,非洲雇员在中国国有企业中的比例为81%,非洲经理层雇员的比例为35%。所有52个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都接受了中国的投资,其中前五名是南非、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赞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称,30年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许多非洲国家。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培养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他们知道如何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在非洲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企业占中国在非洲企业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企业的大多数创始人都是在中国的外资工厂接受培训的,通常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然后在中国逐步建立自己的工厂。
孙坚,温州人,小学毕业后没有去上学。13岁时,他开始在一家外资工厂工作,并在几家皮革加工厂工作,最后开了自己的工厂。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时,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10%以上,孙坚工厂的利润率受到挤压。他考察了几个海外目的地,最终选择了尼日利亚。2011年,他在尼日利亚建立了一家大型瓷砖工厂,雇佣了1100名员工,利润率比尼日利亚高出40%。
报告称,除了经济利益,中国制造商涌向非洲还有其他原因。当被问及在一个经常停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国家建立技术工厂是否困难时,埃塞俄比亚仁福制药集团(Renfu Pharmaceutical Group)董事长唐玉忠谈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他说:“几十年前,我们住的地方甚至没有像样的屋顶。它是茅草,没有电和水。如果工厂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建造,为什么埃塞俄比亚不能?”
报道称,进入非洲市场的过程并不顺利。不久前,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经历了经济衰退。许多投资者退出,一些企业家离开。然而,中国企业家给非洲大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和美国没有多少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它们无法启动发展中国家所需的工业化。从历史上看,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整体经济增长的最可靠方式。发展中国家的下一个机会可能仍然是寻求中国企业家的帮助,发展健康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