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627字,读完约17分钟

“通过!”2020年5月28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建设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进入了民法典时代。热烈的掌声在人民大会堂回荡了很长时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愿望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促进民法的实施

一天后,中南海怀仁堂迎来了今年的“第一课”——中共中央第19届政治局召开了第20次关于民法典实际执行情况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研究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并围绕《民法典》的实施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对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二是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

三是加强民事执法的司法活动。

第四,加强民法典的法律普及;

第五,加强对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题为《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意义,依法更好地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讲话,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体现了以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 理论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为全党和全国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意义,坚定不移地推进民法典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指导。

促进民法的实施

新时期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人格权的综合保护;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解决“高空抛掷物和坠物”问题,维护社区业主的合法权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进行了五年多。“这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这是一部民法,体现了对生命和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和人类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这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当代特色的民法典。”它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的成就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也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

促进民法的实施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中国全国人大已公开征求意见10次,共收到42.5万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图为征求意见的民法典(草案)网站截图。

民法是民事领域的一部基本而全面的法律。它与该国的其他法律规范一起,支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制度,并确保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制度的正常和有效运作。《民法典》的编纂是通过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制度规范的系统整合和编纂,形成一部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和现实、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相一致的法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部基础牢固、预期稳定、长期有益的基本法。这对推进全面法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依法维护人民权益,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民法的实施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几代人的夙愿。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成就,高度重视民法的制定和实施。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制定并实施了有关土地、婚姻、劳动、财政、经济等方面的法律,积累了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民事立法适应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颁布实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法规。我们党也已经开始了四次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的工作,但由于条件有限,尚未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商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加快。《民法通则》、《物权法》等一大批民商法相继制定或修订,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促进民法的实施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代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依法治国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历史性转变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政治的高度,放眼新的征程,深刻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顺应了实际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把民法典的编纂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说明,民法典的编纂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促进民法的实施

编纂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思想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民法典的编纂。将民法典的编纂列入党中央重要工作日程,对民法典的编纂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明确要求。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重要任务。2016年6月、2018年8月和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分别审议了《民法典总则》、《民法典》和《民法典》的三个草案。他对民法典的编纂给予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的成功编纂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基本准则。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指导,特别是全面法治的新理念、新理念、新策略,是民法典编纂成功的根本原因,必将更好地促进民法典的全面有效实施。

促进民法的实施

聚焦“三个号角”

为了使法律发挥其作用,整个社会需要承认和尊重法律,而这离不开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了“三个明确”的明确要求,为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

促进民法的实施

首先,很明显,“实施一部好的民法典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规范和规范自然人、法人和其他民事主体之间的个人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与各行各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堪称“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例如,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财产权,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婚姻家庭制度是规范夫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侵权责任是民事主体在侵害他人权益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民法典》的实施是好的,“人民的权益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人民之间的交往将更加有序,社会将更加和谐。”

促进民法的实施

2020年6月2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书店工作人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摆放在书架上。新华社辽宁海阳分社/照片

二是明确“实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民法典》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财产关系和交易关系的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国多年来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就。例如,《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平等保护物权的基本原则,吸收了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新表述等。《民法典》的实施“对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民法的实施

三是明确“实施好的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法律是治国最重要的工具,而法治是国家治理制度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法典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民法典》的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绩效的重要尺度”。在《民法典》中,许多条款与相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必须明确自己行动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在开展工作时,他们必须考虑《民法》的规定,不得侵犯人民享有的合法公民权利。另一方面,相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能,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促进和谐有序的民事关系。

促进民法的实施

完善相关立法

“当法律与时俱进时,它就会得到治理;当法律与世界和谐时,它将是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立法工作不能停止。《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并不意味着民事法治建设中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彻底解决。在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检验和探索。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的要求。

促进民法的实施

一方面,它侧重于民法典的“匹配、补充和完善”。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了三项任务:一是加强与《民法典》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二是及时清理国家有关规定与民法典的规定和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取消修改和废止。三是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的法律依据,维护民法典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促进民法的实施

另一方面,它侧重于《民法典》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利益关系将为民事立法带来新的课题。例如,在预防和控制新的皇家肺炎流行病方面,《民法典》对监护人制度、征用和征用制度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正和改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和人们新的工作、交流和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出现”,现有规定不能涵盖所有社会现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新需求,在新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民法典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促进民法的实施

执法中的正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公平正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严格、文明和公平执法以及坚持公正司法的重要性。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指出“严格规范公平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并对加强民法典执法的司法活动作出了明确安排。

促进民法的实施

论“严格规范公平文明执法”。执法是将纸面上的法律变成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法律的关键环节。执法人员必须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承担责任。对于各级政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第一,“以有效实施《民法典》为重要出发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将《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尺度,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任意作出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二是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和人员

促进民法的实施

论“提高司法公信力”。民事案件与人民的权益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司法机关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审判中,要坚持公平正义,提高民事案件审判的水平和效率;在办案中,要加强民事司法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在司法解释中,应及时完善相关民事司法解释,使其与民法典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和精神保持一致,统一民法的适用标准。在重点领域,加强涉及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民事审判和监督指导,及时应对社会关切。在检察工作中,要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为名干涉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

促进民法的实施

鉴于民法典专业性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律师等法律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作用,帮助群众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加强法律援助、司法协助等工作,通过社会力量和基层组织务实解决民事纠纷,从多方面推动《民法典》的实施。

促进民法的实施

走进群众的心中

《民法典》共有7个标题,1260条,100,000多字。每个标题依次是一般规定、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和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补充规定。它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文章最多、卷最大、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民法典贯彻好,必须让民法典走进群众,走进群众的心灵”,并从两个方面作出了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的部署。

促进民法的实施

2020年6月3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房地产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学习民法典。中新社李文明电/照片

一是法律知识的广泛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普及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期间普法的重点,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不仅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培养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问题发现法律的习惯,培养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民法》应纳入国家教育系统,青年民法教育应得到加强。

促进民法的实施

二是加强解读。民法典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如物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侵权责任等。我们必须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解释和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一个重点”和“三个解释”的要求,即“着眼于民法典总则和各编编纂中需要把握的核心实质和关键问题”,解读民法典“着眼于民事活动中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着眼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促进交易流通的基本要求, 维护个人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和“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

促进民法的实施

加强理论支持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很难有成功的法律实践。中国民事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民法典的成功编纂也离不开更高层次民法理论研究的支持。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与不断变化的民法实践相比,特别是与《民法典》的有效实施和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并不完全适应”。

促进民法的实施

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加强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现实依据和目标任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加强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 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当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民法典的有效实施和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促进民法的实施

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一法治理论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尤其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和新方略中,为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根本指导。

促进民法的实施

关于“基于我们的国情和现实”。民法典体系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汲取了人类法律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这是一部植根于中国的法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并从中国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开展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现实,从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热点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促进民法的实施

关于“尽快建立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当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民法理论和指导中国民法实践方面拥有最大的发言权。我们应该坚定理论信心,为建设自己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目标和任务而不懈努力,为民法典的有效实施和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学术支持。

促进民法的实施

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法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实施《民法典》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向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强调:“要带头宣传、宣传和保证民法典的实施,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民法典的全面有效实施。”对于各级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学习、遵守和维护民法典的榜样,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民法的实施

《民法典》的编纂和《民法典》的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指导下,新时代的民法典必将生根发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整的民事法律保障。

来源:零度新闻网

标题:促进民法的实施

地址:http://www.0ccn.com//flbxw/3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