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98字,读完约8分钟
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如果个人搅拌垃圾,他可以被罚款200元;单位混运或者混运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7月1日正式生效。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递送正在改变“扔掉一包”的传统习惯。
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正在培养居民精细化、科学化的垃圾分类习惯,诠释“新时尚”的内涵。
上海垃圾分类新规的第一天如期着陆
7月1日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日子。新法规实施的第一天效果如何?
记者随机走访了上海的几个居民区,发现垃圾分类和运送工作基本有序。在虹口区的“裕泰净苑”小区,很多“上班族”出门前都会将垃圾进行分类,并将两袋“干湿”垃圾带到小区内两个固定的投递点进行倾倒:干垃圾直接放入干垃圾桶,湿垃圾卸掉袋后放入湿垃圾桶,然后将装满湿垃圾的塑料袋放入干垃圾桶。整个交付过程非常巧妙。
据红叶居委会党委书记王京花介绍,社区早在3月1日就开始推广垃圾分类。“第一天,许多居民拿着两袋垃圾在垃圾桶前犹豫不决,需要志愿者帮助他们分类。很快,大多数居民会对如何分配垃圾有信心,但是需要帮助从湿垃圾中取出袋子。现在,超过90%的居民能够准确地递送和主动移除袋子。目前,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也已成功下岗。”
王京花说,现在的居民习惯于每天7: 30到9: 30和18: 00到20: 00“做这种‘麻烦事’”,垃圾分类在社区的效果正在显现。“371户家庭每天只能生产0.7桶湿垃圾,经过分类后,每天可以生产3.5桶以上,是原来的5倍。”
长宁区北新泾街新井八村垃圾处理点每天的开放时间为上午7: 00至晚上9: 00和下午5: 00至晚上7: 00。黑色、棕色、红色和蓝色的垃圾桶排成一排。早上7: 00前,两名社区居民“兼职”的志愿者站在落客点前,与居委会干部、物业员工一起拿着长夹子、戴着橡胶手套,欢迎一个接一个来扔垃圾的居民。他们耐心地打开一袋袋的生活垃圾,并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干湿垃圾。
王阿姨已经当了三个多月的志愿者,已经过了年纪了。她说:“很多年轻人看到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帮他们分垃圾,都很不好意思。”
许多居民表示,虽然扔垃圾的固有习惯通过定时扔垃圾并分类得到了改变,但现在每个人的环保意识都有所提高,他们都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如何从“大问题”的细节出发,付诸行动?
最近,“拎得清清楚楚”被重新诠释为“拎着垃圾的上海人”……在各种各样的幽默笑话背后,它是上海市民积极广泛参与的写照。
据记者调查,上海正在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的“刺绣工作”,使垃圾分类工作“精细化”、“真实化”。在“一个社区,一个计划”的战略下,每个街道镇和社区都在顺利地制定新的垃圾分类和运送规定。
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狄亮认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早期政府、基层组织、事业单位和热心市民的共同努力。“街道和居委会早在2018年底就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实施垃圾分类的困难,并邀请社区的建筑领导、行业委员会、物业和保洁人员研究如何推动和确定各社区的合理规划。”
“今年春节过后,居委会陆续走进371位裕泰居民的家中,向他们赠送了“三件套”的生活垃圾袋——一份垃圾分类说明书、一张冰箱贴纸和一个壁挂式垃圾袋支架。手册由志愿者手绘,冰箱贴纸印有自制的分类公式和分类搜索二维码。垃圾袋支架是特别定制的。一个塑料袋可以放在柜门上,湿垃圾可以很容易地扔进袋子里。王京花说,居委会和志愿者还在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横幅、海报和分类标识都是“在职的”这些“热身活动”是为了让居民意识到垃圾分类真的必须开始。"
推广工作不仅要精,而且要科学。“在工作推广的早期阶段,一些居民并不了解。当他们错过了开放时间,他们把空社区的垃圾扔在地上;一些居民在居委会门口扔垃圾。我们也对此进行了反思。在推行废物分类之前,我们必须做好研究工作,并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闵行区三生城帮三家坊党支部书记汤唯娟表示,鉴于居民周末想睡懒觉,垃圾产生量比平日多,社区已将垃圾运送时间从中午11: 30延长至中午12: 30。
鉴于特殊需要和困难,许多社区也采取了人性化措施。对于独居老人或向楼下扔垃圾的老人,闵行区、徐汇区、虹口区等区都采取了物业“扶底”的办法。另一个例子是,在一些社区,“996”工作制的白领占相对较高的比例,他们往往赶不上垃圾运送时间,所以他们设立了延迟交货点。汤唯·胡安说:“垃圾分类必须既有规则又有温度。”
在科学推广方面,虹口区还成立了“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办公室”,使垃圾分类推广成为一个规范化的过程。许多街道和城镇还引入了专门从事垃圾分类咨询的社会组织,以促进各区垃圾分类长效自治管理机制的形成。例如,上海绿色邻里社区服务有限公司,一个专门为社区设计的组织,探索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八步法”——氛围营造、初步调查、点转化、团队建设、志愿者招募、家庭宣传、职责监督、成果巩固,逐步培养了居民独立分类和交付的意识。迄今为止,29个社区已经成功试点。该组织的负责人周纯说:“垃圾分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但它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推广。”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时间。"
干垃圾和湿垃圾在分离后将如何区别对待?上海老港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有一个垃圾焚烧厂和一个垃圾填埋场,负责上海大部分城区的干垃圾处理。目前,该中心每年焚烧300万吨生活垃圾,约占上海居民年垃圾总量的1/3。干垃圾在燃烧中转化为绿色清洁的电能,每年产生近15亿千瓦时的电能。炉渣将转化为砖、水泥等建筑材料,剩余垃圾量将减少到原来的1%,变成飞灰填埋。湿垃圾经破袋、分选、水解、打浆后,通过好氧发酵转化为肥料,或经厌氧处理产生沼渣和沼气。
垃圾分类“新时尚”的三维解读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热潮,2400多万常住居民正从“新”、“时”和“时尚”三个维度生动诠释和实践垃圾分类的“新时尚”。
-"新":新事物一个接一个出现
湿垃圾的“拆包”是让许多居民皱眉的一个环节。因此,各个社区的居民都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发明了各种“分类文物”。记者在宝山区林宝第五村看到,带锯齿的“分类文物”被放在潮湿的垃圾桶上,垃圾袋被锯齿钩破了。在居民抖落湿垃圾后,袋子可以被扔进干垃圾桶。这种“人工制品”已经成为许多社区中最流行的工具之一。
一些社区还推出了可回收的智能配送设备,这种设备因其操作方便和可直接提取现金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欢迎:“金属,0.60元/公斤;塑料,0.55元/公斤;纺织品,0.20元/公斤;饮料瓶,0.04元/件;纸张,0.70元/公斤;玻璃、公益回收;有害废弃物,公益回收……”
——“时间”:“固定时间”分类交付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提倡“定期定点”扔垃圾,即居民需要在固定时间和固定投放点扔垃圾。根据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投递点的每日开放时间设置为3-4小时;住宅区每300-500户应设置一个垃圾分类和投放点。
「在推行废物分类的初期,市民会有「不理解」和「不想分类」的心态。这需要志愿者引导和打开袋子进行检查。”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处长徐止平直言不讳地表示:“垃圾分类涉及到居民意识和习惯的改变。早期的“不便”是难以避免的。垃圾定期投放,主要是集中监督管理。"
——《尚》:创新型社会治理意味着鼓励全民倡导环保
在“裕泰净苑”小区,街道和居委会专门制作了一个垃圾分类“标本”——堆肥花园,深受居民欢迎。在这个社区,湿垃圾发酵后产生的一些肥料被用来种花、水果和蔬菜。居民们已经拿出自己的观赏植物,如绣球花、长寿花和月季花,在花园里种植。他们亲切地称堆肥花园为“一米花园”。
「目前,堆肥场由社区居民自行管理。餐厨垃圾产生的多余肥料不仅供菜园自用,社区居民也可以来取用。”王京花说。
“要在居民区推广垃圾分类,谈论事实未必可行。让大家真正看到垃圾分类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微小改善,这是打开大门、改变观念的‘金钥匙’。”迪良说,要想让居民愿意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最好让他们亲眼看看垃圾分类的好处。
“需要不断促进垃圾分类习惯的发展,以形成一个长期机制。”狄亮认为,推进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个社区居民自治和共治的问题。只有围绕“人心”,通过与居民的不断互动来完善实施,才能长期取得巨大成就,不断前进。(参与写作:张梦杰、何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