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94字,读完约12分钟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群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跟随袁隆平,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踏着稻浪前进
袁隆平周围的年轻人
在袁隆平的研究团队中,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没有必要为衣食担忧,但他们已经毅然踏上了金色的稻浪,为解决人类的饮食问题而奋斗
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是中国创造的世界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无数致力于这项工作的人,其中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为代表。
尽管袁隆平今年已经90岁了,但他仍然坚持走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在湖南省长沙市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杂交水稻中心”)的办公室,他带领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新的世界杂交水稻亩产量纪录。
在袁隆平的这个研究团队中,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不愁吃穿,而是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努力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他们为亿万中国农民培育了改良品种,他们想永远把中国食物放在他们的饭碗里。不久前,我们来到杂交水稻中心参观这群年轻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去球场
“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水稻不能在电脑里生长,水稻也不能在书里生长。要种好米,你必须到地里去。”
位于长沙市马坡岭杂交水稻中心区,有一个七八点试验场。在实验场旁边,有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是袁隆平的家。从家里推开窗户,你可以看到稻田里一切的全景。
许多新毕业的学生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都是在这片稻田边上。有时他双手叉腰一动不动地站着,好像在想什么;有时他弯下腰,拨弄着稻穗,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几年前,人们经常看到80多岁的袁隆平亲自去地里干活。
今年,一个新的宝藏——第三代杂交水稻被种植在试验地。90岁的袁隆平又兴奋起来,每天去田里三四次。就连他的耕耘者李健吾也很忙。
说起李健吾,杂交水稻中心几乎没有人。虽然今年只有34岁,但李健吾已经在袁隆平周围种了10年的水稻。现在他专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为打破杂交水稻亩产量纪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健吾受到了袁隆平的赏识,有一个故事在杂交水稻中心广为流传。2009年春天,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李健吾(音译)正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研究育种基地实习,正好赶上参观袁隆平的稻田。在田间,一片长势突出的稻田引起了袁隆平的注意。他立即问周围的人谁种了这块地,每个人都把李健吾推了出去。
袁隆平看着眼前被晒黑的李健吾,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着丰富农业经验的农民。寒暄几句后,他知道自己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大四学生。这让袁隆平大吃一惊:有大学生这么愿意去田里学习种植技术。他一个接一个地问了一系列关于水稻种植的专业问题,李健吾回答得很好,袁隆平一再表扬。大四毕业后,李健吾被破例招募为杂交水稻中心的研究员——这是杂交水稻中心的一个传奇,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在这里工作。
“袁先生常说,水稻是一门应用科学。水稻不能在电脑里生长,水稻也不能在书里生长。要种好米,你必须到地里去。”李健吾说,对于他这个专门研究栽培技术的人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农事和吃饭一样频繁,夏秋季在湖南基地农事,冬春季在三亚南繁基地农事。”一年365天,890%的时间都在野外。”
然而,与普通农民凭经验经营农场的情况不同,李健吾每年面临数百个新品种,没有种植经验可循,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特点和种植方法。“这就像照顾孩子一样,不同性格的孩子应该得到不同的照顾。”他必须一个一个地研究品种特性,一边种植,一边探索播期、施肥量等参数,并使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发挥出来。
有时,为了测试一个品种的适应性,有必要在不同的气候区域种植一个品种。李健吾在验证超优黔(湘两优900)的适应性时,曾从海南三亚南迁到河北邯郸种植该品种,并在全国推广种植。全国水稻种植区的日照、光照条件、海拔和病虫害都很清楚。
栽培技术最终应该用来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因此,李健吾与农民打交道最多,在他的微信地址簿中,大多数农民都是水稻种植者。然而,由于一些杂交水稻品种的种植方法与传统水稻大不相同,农民要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种植习惯并不容易。
2013年,李建武在湖南省隆回县阳谷坳乡试验基地对新品种“Y两优900”进行了产量研究。与传统大米相比,化肥的消耗量要高得多。李健吾第一次去指导时,把种子和肥料分发给农民,并说明了种植的要点。但是,由于与传统的种植经验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李健吾还是一个“小男孩”,农民拒绝按他说的种植,并偷偷藏了化肥来种菜。看到效果不出来,李健吾干脆住在当地,自己种了一块地,开始和当地农民竞争。在收获的时候,李健吾种的水稻比当地农民种的高两三百公斤,农民们马上就信服了...
饲养
"雕塑艺术家从事水稻育种,每颗种子都必须精心雕刻."
在和我们见面之前,胡特意洗了个澡:他怕从田里回来时会发臭。如果没有介绍,很难想象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的人是杂交水稻中心的副研究员和《杂交水稻》的副主编,生于1982年。
胡现在在杂交水稻中心工作。他一方面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的杂交水稻育种,另一方面为《杂交水稻》杂志撰写稿件。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读手稿,当我看到六七点钟的时候,已经快天亮了,所以我拎着书包去了野外。白天去野外,晚上编辑手稿是他生活的节奏。
“我的理想是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种子。”胡萧中说:“这是为了我的家乡人民,也是为了中国数亿农民。”
胡出生在湖南郴州庐山农村。“他来自一个小家庭,住在山里的几亩稻田里,那里的自然条件不好,农民也很辛苦。”胡说,在山区引水灌溉很不方便。经常有必要在半夜检查运河沿线的水状况,以防止被其他人拦截。高考那年,有一次他晚上跟着父亲去“提水”,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要是有一种米,不用倒那么多水,产量高,味道好。”
他父亲的话至今仍让他铭记在心。当年参加高考时,他原本想去空航空航天大学学习航空,他毅然以第一志愿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学习。“童年的理想是‘天堂’,但我没想到它会变成‘堕落’。”回忆起当时的选择,胡对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育种是杂交水稻研究的核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育符合目标性状的种子不仅考验育种者的知识和经验,也极大地考验耐心。“从育种计划的设计到结果的最终认可,可能需要五年、六年甚至十年的时间,而且周期很长。”胡说,同时,培育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不仅要考虑产量,还要考虑抗病性、适应性、稻米品质和口感等多种因素。如果不考虑一个因素,我们必须每隔一年重新开始,“每一步都必须扎实”。
“我一直觉得雕塑艺术家是从事水稻育种的,而育种必须精心雕琢。如果收益不好,就在收益上刻;如果米的质量不好,在米的质量上雕刻。育种的过程就是把一片空白雕刻成艺术品的过程,”说,因此,育种研究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如果某个链接出错,它可能会被浪费掉。即使在移植幼苗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数百个品种一起种植,每个品种都有一个编号。一旦一株幼苗被插入错误的位置,下一株就会跟随整个错误,整个实验就会被废弃。
国庆假期是水稻收获的重要节点,每年这个时候胡很少休息。今年国庆节,他和一个同事来到云南高黎贡山附近的实验场采集种子。高原气候多变,当天是阳光明媚的空 10,000,但半夜突然下雨,直到第二天上午10点。雨停了,胡和他的同事们冲进地里去抢庄稼。
当时,在5英亩的试验田里种植了400个品种,每个品种有100株水稻,每株水稻上的稻穗生长也不同。为了满足实验的需要,和他的同事们需要一次收获一只耳朵,做好标记,并整理归档。在寒冷潮湿的高原上,胡和他的同事们弯腰工作了两天才完成了收获...
在过去的几年里,每次过年回家,都要免费带一些新种的种子到家乡。“一方面,看看种子在山里的表现,另一方面,给村民带回一些结果。”胡对说:现在,这个村子里种植水稻的人越来越少了。胡正在考虑培育一种更高效、更节俭的水稻种子。“让水稻在不投入那么多劳动力的情况下生长,不要使用那么多肥料和药物来减少种植污染。这个国家仍然是绿色的。”
“袁老有一个著名的梦,就是在草地上乘凉,这也是我的梦想。”胡萧中说:“中国农民养活了14亿人口。我们有责任为帮助中国农民做点什么,并成为袁老梦想的实践者。”
高产
“质量和数量可以齐头并进,数量是基础。我们只有储备超高产量的技术,才能为紧急情况做好准备。”
袁隆平几乎固执地追求高产。虽然第三代杂交水稻已经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的大关,但他仍然不满足。今年6月,袁隆平亲笔签名的“科研任务通知”挂在杂交水稻中心大院里,提出了三大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冲刺每公顷18吨(每亩1200公斤)的产量。
高产水稻涉及研究的各个方面。围绕高产这一目标,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杂交水稻抗病性研究是一个重要领域。在杂交水稻中心,80年代杂交水稻中心的副研究员邢和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军都擅长研究稻瘟病。
在玻璃培养皿的碎片中,深棕色菌株在培养基上生长。在38岁的邢和他领导的团队看来,这些看起来相似的菌株完全不同。“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引起稻瘟病的真菌通常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我们希望在湖南收集尽可能多的稻瘟病菌株,对其进行分类,明确各个地区的有效抗性基因,以指导品种的合理布局;同时,对水稻稻瘟病抗性进行了室内评价,实现了水稻新品种抗性的快速鉴定。”邢对说道。
2012年,邢在湖南省开展了稻瘟病菌的研究,这对于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来说是不容易的。“当时,基本上没有稻瘟病菌的研究设施,也没有菌株样品。”邢说,为此,他给湖南省的植保站逐一打了电话,要求他们注意采集菌种样品。这样,自2012年以来,邢的团队已经从湖南省各地收集了3000多个菌株。未来,这个充满汗水和智慧的菌株数据库将成为进一步研究稻瘟病的重要基础。
“人们都知道杂交水稻产量高,但是影响高产的基因是什么呢?这需要用分子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直接为育种服务的部分应用研究相比,35岁的副研究员吕其明的研究更为基础。“育种实践总是比基础研究进行得更快,但是其背后的机制还没有被完全理解。我们希望解释为什么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并找到一些杂种优势的因素,以便更具体地指导育种实践。”
“例如,现在育种者进行杂交水稻配对,通常有10,000个组合,工作量非常大。”陆说,如果在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中找到影响高产的共同因素,然后建立模型,“育种者今后可以大大减少配组,提高效率。”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米质量和口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稻米品质研究已成为杂交水稻研究的热点。32岁的助理研究员白斌正在这个领域做研究。
"研究稻米品质,首先要了解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和指标."为此,白斌说,对于每一批新的水稻品种,他都应该对水稻的长度、重量、透明度、晶体结构、直链淀粉比例等几十个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影响因素,更好地指导田间育种。如今,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逐渐被引入市场,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欢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杂交水稻解决了亿万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杂交水稻研究未来应该何去何从?近年来,有人质疑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否应该追求高产,是否应该重质轻量。
“这是一个误会。”吴军对袁隆平的高产情结有自己的理解,“把水稻性状的方方面面都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一种恰当的态度。质量和数量可以齐头并进,数量是基础。只有当我们储备了超高产技术,我们才能未雨绸缪。这也是袁隆平院士坚持追求超高产的原因。”
“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袁隆平总是值得学习的。在他的影响下,我们都愿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望者。”吴军说:“我们的目标简单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人民的饭碗必须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里一定要放满中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