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0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济南12月4日电(记者邵琨)“生活垃圾被分类,有机肥在村里交换,垃圾不再漫天飞舞,农村现在美丽了。”这是山东邹城人熟悉的一首打油诗。近日,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四检查组赴山东省邹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长期可持续处理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随检查组来到乡城镇北碚村,看到美丽的小村庄房屋简单,街道整洁,绿化带整齐有序。村里的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垃圾分类回收站和垃圾分类收集站都很新鲜。在村民的房子前面有两个垃圾桶,上面写着“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
“我们村的生活垃圾分类已经进行了三年,现在每家每户都养成了习惯。每个人都知道应该把什么垃圾放进哪个桶里。”北齐村的村民说。
村民们说,以前,他们家里所有的垃圾都被倒进大桶里,夏天的时候大桶里经常有臭味。现在,家里的垃圾是分开包装的。每天早上,村里的垃圾分类员把每个家庭的垃圾袋回收到管理站。分类员对每个家庭的分类进行评估和评分。有了积分,村民们可以在垃圾分类管理室里交换洗衣粉、洗涤剂等日用品。
乡城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按照“家庭分类、村庄收集、城镇处理”的模式,通过高温生物发酵将蔬菜的叶、皮转化为有机肥。这些肥料可以卖给外界,也可以作为村民交换垃圾分类点的奖品。
碳渣、石灰土、建筑垃圾等。进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金属、玻璃、塑料等可回收垃圾由村垃圾回收站回收,然后进入邹城市资源回收渠道;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单独收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在邹城市市容环境维护中心生活垃圾分类智能监管云平台上,记者与检查组了解到,有60台摄像头、30台智能电子秤、30台智能远程监控仪表和300辆装有gps定位装置的垃圾分类运输车。对资源利用站的运行、资源利用设备、垃圾收集量、有机肥产生量以及分拣员日常工作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智能化、标准化、实时化和高效化,使管理中的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并及时解决。云平台生成的数据已成为邹城市评估各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依据。
“目前,邹城市在13个镇规划建设了30个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站,每天处理约15吨农村可堆肥垃圾,每年减少约5000吨农村生活垃圾,并将其转化为有机肥约1000吨;垃圾分类设施覆盖全镇,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邹城市市容和环境保护中心主任布德兴说。
第四检查组认为,邹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确保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垃圾分类就地利用的效益显现,为农村垃圾分类和处置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