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56字,读完约5分钟
海外网络,9月11日当你在英语课上花钱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也在上中文课。
“中国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世界通用汉语”不再仅仅是一句歌词。
地球一直无法停止
疯子学习汉语的热情
中文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2010年,联合国将中国农历谷物雨节气命名为“中国日”。目前,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名员工参加汉语培训和学习。
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学发展报告(2017)》白皮书指出,到目前为止,已有67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法律和法令将汉语教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为了学习汉语,英语有点难。
最近对英国1000多名未成年父母的调查显示,在印欧语系以外的语言中,英国父母最希望他们的孩子学习中文。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学习中文将有助于他们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与中国多元文化的接触。
去年九月,伦敦大学发起了一个在英国推广汉语教学的项目。该项目计划到2020年培训至少5000名能说流利中文的英国年轻人。
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一个免费的在线中文课程。它从最基本的声调开始,具有清晰的真实发音和生动的情景教学。它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的中文问候语。
目前,英国有29所孔子学院和148所孔子学院开设汉语教学课程,以帮助更多的英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教育从娃娃开始。伦敦建立了第一个主要用中文的双语幼儿园,向幼儿教授中文词汇和歌曲。然而,这样的儿童保育费用昂贵,10小时的中文课程每月花费近1500英镑。
中国将被列入友好俄罗斯的全国统一考试。
随着俄中关系日益密切,两国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加入了学习汉语的行列。
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是俄罗斯语言学的区域性研究中心。该中心发布了“汉字文化:中国人在俄罗斯的传播趋势”,称在过去10年里,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公民数量增加了两倍多。
此外,俄罗斯还建立了100多所中文高等院校。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和远东,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引进汉语教学。目前,中国学生作为第二外语的人数日益增加。到2020年,俄罗斯最终将把汉语作为外语纳入国家统一考试。
这些国家无法阻止“中国热”的浪潮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纽约的中国人口激增,引发了各级学校的中国热。除了私立学校和华人聚居区的小学,法拉盛以外的201所公立小学也向所有二年级学生提供中文课。
特朗普的孙女阿拉比演唱了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了《三字经》和《唐诗》,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学习中文的热潮。
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称,加拿大统计局2016年人口普查国家语言使用报告显示,居住在加拿大的母语为普通话的人数从2011年的27万上升至去年的64万。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很早就乘坐了“中国热”列车。
巴基斯坦根千年学校的创始人费萨尔·蒙斯塔克说:
中巴经济走廊正在这里出现,许多中国公司正在这里投资。他们需要当地员工。我认为巴基斯坦人应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以便更好地与中国人交流和互动,提高工作效率。
尼泊尔前教育部长波德说:多年来,尼泊尔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的机遇”,这是人们积极学习汉语的背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尼泊尔人出国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印度新兵也需要学中文?
是的,你是对的。据《印度快报》报道,在东朗和龙朗发生冲突后,印度“印度-西藏边境警察部队”(ITBP)决定,新兵必须学习流利的汉语,包括普通话和藏语。
一名高级军官说:“从今年开始,语言学习已经成为新兵训练课程的一部分。我们是一支部署在中印边境的先进军队,几乎每天都与中国士兵互动。只有当每个人都明白中文是最安全的。学习汉语有助于避免误解。"
印度快车截图
“中国热”为许多会说汉语的海外华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工作机会及福利。
由于“中国热”,海外华文培训业蒸蒸日上。据报道,在中国学校就读的海外非中国学生的数量正在增加,而且供应已经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汉语培训行业已经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热门新兴行业。
对海外汉语教师的需求激增。据统计,海外华人教师的缺口已经超过500万,工资水平相当高。在美国,中国教师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美元。在西欧,年薪约为8万欧元。对外汉语教师在世界上已经变得“受欢迎”,并且已经成为中国人另一个新的高薪职业。
“中国热”给海外华人社区带来了好处。同样,日益壮大的华人社区和在华外国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也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当前的“中国热”。
中国热与中国热是分不开的。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了495所孔子学院和1000间孔子课堂。海外中国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1.2亿,并且正在以50%的速度增长。专家预测,到2020年底,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将达到2亿。
世界上学习汉语的热潮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势头,反映了汉语现在享有的国际地位。
全球的“中国热”不仅是对语言的关注,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表达了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和信息的愿望。(新华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