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15字,读完约13分钟
财经网站消息“2019国际货币论坛”于7月6日(周六)至7日(周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财税改革与‘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资产管理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机遇与挑战”、“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金融开放”、“金融技术与开放金融改革”
会上,imi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王芳教授解读了《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现状,阐述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以下是原话:(注:发言人未审阅该讲话)
尊贵的客人:
早上好!我很荣幸为您阅读今年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借此机会,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组,该研究组由陈教授创建,教授任组长。由于你的努力和毅力,今天的研究成果已经取得。在此,我要感谢学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感谢他们在报告的选题、论证、调查、撰写和评审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和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感谢财经学院和国际货币研究所的同事们的大力支持。我还要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嘉宾,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关注。
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金融开放”。研究小组提出了七个核心观点,分三个部分进行解释。
第一部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核心一点: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强劲反弹,人民币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官方储备成为年度亮点。
Rii指数能够客观地描述人民币在贸易、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国际使用情况。2009年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时,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仅为0.02%。到2018年底,Rii达到2.95%。今年第一季度rii的初步估计值为3.20%。2018年,日经指数的波动性变得更大:今年上半年,日经指数刚刚走出此前的低谷,强劲反弹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下半年,该指数迅速下滑,然后再次稳定在下一个最高水平附近。
从指数构成来看,人民币贸易国际化稳步推进。外贸进出口人民币结算份额稳定在16%以上,占全球的2%;人民币结算仍以货物贸易为主,但服务贸易增长更快,发展更好。2018年,上海黄金、人民币铁矿石期货和人民币原油期货相继上市交易,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在商品贸易领域取得突破。
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底,在包括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和票据在内的国际金融交易中,人民币定价综合占比达到4.90%,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关键力量。特别是在全球直接投资严重萎缩的情况下,人民币直接投资大幅增加,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被推高至4.91%的历史高点,使人民币在2018年第二季度超越英镑和日元,暂时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货币。然而,金融交易波动很大,导致指数迅速修正。
储备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今年的亮点。加入特别提款权后,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稳步上升。2019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超过2100亿美元,占比1.95%,成为世界第五大储备货币。此外,根据swift数据,2019年5月人民币的国际支付份额为1.95%,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在过去的十年里,人民币国际化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的变化,现已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同期,美元国际化指数从49.52%上升到51.95%,欧元从29.83%下降到25.75%,英镑基本保持在4.0%左右,日元从3.34%上升到4.38%。
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在初期已经快速稳步推进,这是依靠中国强大的实体经济基础、贸易地位、基本稳定的币值和持续的金融改革开放。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供应方结构改革能否顺利完成;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是否不会出现;能否经受住从贸易摩擦开始的极端外部压力的考验;能否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之路。
第二部分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的实证。
核心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于效率、稳定、有序和包容,高质量发展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涉及三个层面。首先,高质量的开发是高效的。提高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永恒目标。高质量发展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金融支持等力量,不断降低单位经济效益的成本。二是高质量发展平稳有序,风险可控。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要平衡效率与稳定的关系,使经济波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金融风险得到控制,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三,高质量发展是包容性和共享性的。实现发展机会的平等平衡,促进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也就是说,发展模式是开放的,发展效果应该落实到全社会和全人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这有两层含义。首先,它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高效稳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稳定市场信心,促进人民币充分发挥国际货币功能。包容性发展欢迎世界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和免费乘车。这种开放的态度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好证明。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和中国属性。当人们更好地理解人民币国际化也是高效、稳定、有序、包容和共享的时候,疑虑或冲突就会被肯定和欢迎的态度所取代。归根结底,中国能否最终实现与其经贸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取决于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和程度。
核心观点3: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合适的金融体系,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金融回报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起源。理论研究和历史经验研究表明,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可以提高资本流动性,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效率;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提高金融效率。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可以加强国内外经济金融联系,有助于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改善融资结构,促进金融机构有序竞争;只要开放过程中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得到妥善处理,就有望提高整个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利于增加多元化金融供给,解决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普惠金融。有利于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国际经验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开放对经济发展过程有很大影响。在不成熟的条件下贸然开放可能会因负面影响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进一步改革中应实现高水平的金融开放。第三部分是我们认为应该重点关注的四个方面,即通过改革为高层次的金融开放创造有利条件。
核心点4:培养适应高水平金融开放的合格微观经济主体,重点提高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如果实体经济开放度不高或国际竞争力有限,金融开放后很容易出现资本净流出,可能会错失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等重大机遇。因此,要尽快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必须率先突破一些全球领先的关键技术,占领高技术创新高地;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争取国际产业链重构的主导力量;有必要通过进口交易会等新的贸易和投资平台,促进全球产业合作,提高当地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金融开放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国际环境紧张的情况下,风险挑战更加突出。如果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水平不高或合规意识不强,就会放大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因此,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应加强跨境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要防范一些国家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核心点五: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将深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改革作为高层次金融开放的重点。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经验总结。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必须协调。
发展货币市场是掌握人民币利率定价权、支持离岸市场健康发展和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的关键。有必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突破子市场之间的壁垒,为基准利率的作用做好准备;有必要加强短期利率相关衍生品的开发,为机构提供套期保值和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并为市场预测货币政策变化提供敏感参数。
“债券通行证”和其他安排提高了债券市场的开放性,但需要进一步改革,以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权债券市场。完善做市商制度,丰富投资者结构,提高市场流动性。要尽快解决外国投资者在不同账户间的头寸转换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债券的便利性。当地评级机构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和数据,形成核心竞争力;实施国际发展战略,积极在国内外市场提供评级服务,提高评级结果的国际认可度。
股票市场的开放程度有限,开放深度不够。例如,非居民在中国不被允许发行股票;包括呼伦通在内的现有开放措施都是“管道式”开放,配额管理严格,没有系统开放;此外,双向跨境融资和资本规模也不平衡。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mor 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Index)纳入a股,权重上调,表明股市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市场成熟度仍不理想。当务之急是提高地方证券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完善交易制度,完善监管体系,引导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配合资本账户开放、宏观审慎管理等配套改革,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人民币资本回报机制。
外汇市场应继续坚持渐进式改革,坚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目标,提高汇率政策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在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外部条件相对平衡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推进汇率制度改革。目前,重点是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包括:进一步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提供外汇风险管理工具;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更多交易主体;审慎及时释放真实需求原则,允许适度投机交易,研究人民币保证金外汇杠杆交易,提升市场深度和广度;建立及时有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监控体系,为防范开放中的潜在风险和优化金融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核心6:狠抓建设安全、高效、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注重硬件和软件并重,注重cips的服务功能,双向开放金融市场,打造“一带一路”。
金融基础设施是资本流动的“高速公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基础设施没有明确国际投资者的准入模式,只有少数基础设施实现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资金进出存在障碍。加强以人民币支付系统为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易、支付、清算和结算系统硬件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金融标准、金融系统等软件建设。
2018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全面投入运行,成为人民币跨境清算服务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cips为“一带一路”沿线900多家银行法人提供服务,为金融中介提供有效支持,为实现“五个联系”目标发挥积极作用。Cips支持当前股票市场的各种“管道式”开放机制,并引入两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作为直接参与者,制定相应的准入机制,优先支持“债券直通”结算业务的发展,帮助中国金融市场实现双向开放。今后,我们应积极研究与更多海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可行性,积极推进与国际标准化战略的对接,推动中国金融标准走向全球,为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
核心点7:不断完善的负面清单制度,运用宏观审慎政策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高对外开放中的金融管理能力,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产业优势。
今年通过的《外商投资法》明确规定,外商投资应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这种外国投资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商业环境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测性。目前,外商在华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已经减少到40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负面清单已经减少到37个,今后可能还会继续缩短。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开放与保护的平衡机制,更好地考虑利用外资与维护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系,确保高水平金融开放的良好风险。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法律基础,将管理重点转向事项审查,实现外汇管理“宽进严管”,确保监管能力与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增加国家安全条款,完善安全审查机制,建议设立国务院直属国家安全审查委员会,聘请高级专家就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专业意见;完善听证和行政复议后的救济制度。
近年来,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总体特征是规模巨大、波动性加大、波动周期缩短。在外部环境紧张的情况下,跨境资本流动将形成正反馈循环和跨部门风险传染,这将扰乱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最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从各国的实证研究结果和政策实践来看,宏观审慎政策比传统的资本管制更适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宏观调控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更有效;通过市场导向的调控手段进行反周期调整,政策成本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减弱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干扰,更有利于双支柱框架的构建。加强以银行资产负债为目标的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综合运用各种宏观审慎工具,实现货币政策体系、资本管制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配合,提高管理效率。
那是我对报告的解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