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55字,读完约5分钟
亚马逊雨林大火、澳大利亚山火、肆虐的飓风和洪水,大自然一次又一次警告人类,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今天,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关心的话题。气候变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更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应采取行动,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乃至人类生存的负面影响。
12月2日,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正式召开(以下简称“气候变化大会”)。为期两周的气候变化会议将涉及许多相关活动,如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气候变化再次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更多的承诺和雄心
虽然仍有少数人否认气候变化,但总的来说,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共识。然而,实际行动的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在当前的气候变化会议之前,美国正式宣布退出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变暖的全球巴黎协议。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李惠生在气候变化会议的开幕式上说,目前政府的承诺不足以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每年需要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0年前要高,各国政府必须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并希望各方能在此次气候变化会议上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谈判取得进展。
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从环境角度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正在增加,全球平均温度正在上升。今年夏天,法国许多城市的气温达到新高,海平面仍在上升。气候变暖正在威胁生物多样性。
从经济角度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发达经济体中,较贫困地区往往侧重于农业和制造业,而不是信息技术、通信和金融等高生产率服务部门。“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气温上升会降低农业和高温作业行业的生产率,而且通常对落后地区的影响更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琳娜·格奥尔基耶娃(Ch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我们通过各种减缓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仍在继续,例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提高能源效率、采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土地使用和农业生产,但步伐太慢。”我们必须扩大和加快向低碳经济的过渡。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并影响到数百万人的生活。”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荷兰皇家电力需求侧管理集团首席执行官兼管理委员会主席科菲·西贝斯马认为,尽管政府应该在制定气候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但它不能单独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在加速向低碳和适应气候的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也有必要提高企业的创新和运营能力。“尽管气候变化可能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最复杂的经济机遇,但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大量投资,其中80%的资金应该来自私营部门。”谢柏曼说道。
中国和欧洲携手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事实上,在世界重要经济体中,中国和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一直保持积极态度,并正在切实履行承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12月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说,在面临改善民生等艰巨任务的同时,中国并没有放弃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我们将继续遵循既定的政策和目标,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切实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华春莹说道。
根据今年11月27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年度报告》,201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45.8%,相当于减少了52.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的14.3%。
事实上,应对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会阻碍经济发展。相反,采取积极行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甚至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正在全面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全球领导者。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欧盟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根据欧盟的数据,2017年,纯电动汽车将占欧盟所有乘用车销量的1.5%左右。按照这个速度,到2025年和2030年,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将分别增长到3.9%和5.4%。在欧盟更加严格的新排放法规的要求下,汽车制造商正把更多的生产力量投入到电动汽车的生产中。
12月1日,冯·德莱尼正式接替容克成为欧盟委员会主席。西班牙的“先锋”评论说,冯·德莱尼将开启一个绿色经济、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新欧盟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将是能源过渡和气候变化。冯·德拉因重申了在2050年实现气候中立的目标,并承诺帮助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和部门,并计划在就职前100天内宣布一项欧洲绿色投资协议。此外,夏尔·米歇尔接替图斯克出任欧洲理事会新主席,夏尔·米歇尔将把环境问题作为其首要任务。可见,未来欧盟将继续从领导层面加强能源和经济转型,并有望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